最新句子

黄多多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 浏览:265
  • 来源:最新句子

看过一个视频,多多约莫五六岁的样子, 怀孕期间,一家三口到美国 参观,对话如下,一字未改:

黄磊:“这个学校我觉得还挺不错,你觉得呢?”

孙莉:“非常好,关键的就是多多要努力,要加油,我回去之后我的任务就是会 一直强迫她学习 ,你只要别反对我就行。”

镜头切换,孙莉和多多坐在椅子上休息,黄磊提醒孙莉上车。多多贴着妈妈撒娇耍赖,格外可爱。

孙莉:“走,快点快点快点,不要做最后一个上车的小孩子!”

上述对话,不难想象这两口子的远大目标是培养出第二个如谷爱凌一般的孩子。且不说谷是千挑万选的优质基因,依谷燕女士的远见卓识,毫无疑问是在孩子出生甚至怀孕前就布下这盘大棋,方才一步步培养出今天的谷爱凌。 在Eileen出生多年前就当过滑雪教练,辞职自费读斯坦福MBA,女儿恰好完美实现母亲未竟的梦想,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巧合”。

一下多多未来的最佳出路。17岁,仍未出国,留学党都知道这个年纪算很晚的了。私以为像她这种家境优越又一心想走西式 路线的,中学出国才是最优解(像 、李嫣那样),完全没必要留在国内念 。他们家不缺这个经济条件。我高中念的是国内30W一年的国际学校,一个残酷的事实,不管国内学费多贵、逼格多高、只招收外籍的所谓国际学校,和真正出国念的体验都差距极大。大学才出国很难真正融入当地圈子。更遑论她想学的是导演电影方面。多多留在国内念书,这当中有多少父母控制欲,美其名曰“舍不得放手”的部分,暂且不论。她教学龄前儿童读书这件事,大概率是黄磊要求的,黄的抖音也有读书视频。错字频出,才女人设瞬间崩了一大半。

导演是需要极具才华天赋、灵气、有真材实学、不循规蹈矩的工作,很难弄虚作假。换言之,导演不是一个能靠“从小培养出来”的职业。你可以费尽心力培养一名光耀门楣的医生、律师、运动员,但你无法在无菌的成长环境下培养出一位优秀的导演,只能养出美丽却娇弱易折的 。导演是造梦者,将自己头脑里的梦境、思想编织传达给观众。要能精准洞察人性,更要有悲天悯人之心。付出高回报低,一不小心就会落得个烂片的名头。且国外导演并没有那么看重“科班出身,名校毕业”,多的是中途辍学甚至压根儿没正经上过导演系的世界级大导。混电影圈更重要的是networking。我们现在假定多多的目标是名校毕业冲进好莱坞走向世界,成为第二个ZHAOTING或李安。而黄磊在海外的名气,聊胜于无吧?这就已经说明在人脉方面几乎帮不到多多任何。好莱坞表面上政治正确反 ,实际上越是 顶端的圈子越排外,顶着一张亚洲脸相当于开启困难模式。话糙理不糙。特别是中国人,想获得门票是需要“ ”的,此处不便细说,大家都懂。这是一条二选一的路。

想两头吃两头都落好,只有一种可能,是混血儿。多多一旦被扒出非中国籍,遭受的非议可想而知。有一位答主说得很好,黄磊是“既要又要还要”,要求多多外貌上符合西方教育下的个性、多元化发展,又要符合黄磊 男凝视角下的老派封建思想——贤良淑德、擅长烘焙。父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大梦一场,竹篮打水一场空。

多多目前的看似最优解,惟有大学出国留学(甚至留在国内上电影学院),毕业后回国当导演或演员。其实我一直觉得演员或许更适合她,她身上有一种破碎感、脆弱感、让人有欲望一探究竟的故事感,这是成为演员很难得的特质。可惜她爹不甘于此,一心想通过女儿谋求的是

多多小时候上《天天向上》,拿着话筒奶声奶气地说:“我上的是英国学校,英…英国学校和中国学校不一样,中国学校的……”

黄磊在她身后不停抚摸她的头发,拍肩膀打断多多:“你就说你上几年级,三年级。”

多多面露无奈地重复:“好,三年级。”

汪涵:“你这,你就让人家说嘛!你让多姐憋在心里多难受,本来特别兴奋啊,这么长的铺垫……”

天天兄弟在一旁附和:“我们就喜欢听多姐说实话。”

多多委屈脸,黄磊尬笑。

评论区有人说黄磊急于打断,是怕她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不谙世事的小孩子发表“中国学校和英国学校教育区别”的观点,只有一种可能,是父母平日里灌输的思想。 言传身教。

依她父亲极强的控制欲,混内娱,她毕生都要活在阴影下,做不了真正的自己了。条条死路。

以 的一首歌结尾,概括我在这个女孩身上窥见的矛盾气质——“想我冷艳,还想我轻佻又下贱;要我阳光,还要我风情不摇晃;戏我哭笑无主,还戏我心如枯木;夸我含苞待放,还夸我欲盖弥彰。”

你我皆是看客,对功利的家长严苛些,对无辜的孩子宽容些。她只是想得到父母的爱,哪怕那爱是以足够优秀为条件。

祝她有一天能绽放真正的自我,获得快乐和自由。亦祝我自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