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留学生回国后都不快乐?
- 浏览:288
- 来源:最新句子

坐标国内一线,生活水平上感觉和美国大城市没有太大区别甚至便利和安全程度上更甚于美国。在我这里感觉不开心的最大主因就是工作996。毕业后在美国某中厂也工作了两年,疫情开始后wfh感觉人要废了,刚好拿到国内大厂offer,评估下觉得技术上能得到更多锻炼生活上也不用隔离依然决定回国。回国后的现实是加班加到生理上人要废了,技术上的提升也并不能兑现成待遇上的提升,因为大家都是卷王。
我寻思我同专业留在美国大厂的朋友同学工作内容和难度都差不多,就技术栈而言国内外大厂技术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为什么国内就得996,压榨员工时间和福利来创造价值,而美国同行就可以白天挂着steam工作,六点下班,工资还能高出两三倍。
结合两地工作直接对比,国内更多的工作内容和更长的工作时间的确能直接反应到更多的产出,但实话说这么多项目产出绝大部分都是冗杂重复的,最后作废的居多,关键项目周期还短。感觉pm也卷的厉害,为了绩效挖空脑子提出各种鬼才点子,跟淘金一样。在美国的时候虽然项目少周期长,但是每个项目从规划设计到开发计划都考虑的很全面,最后给出的timeline大多是合理充裕的,最后往往能落实到最终产品上。总结下感觉美国PM水平远高于国内,团队间协作也更成熟规范,交流更专业,最后结果的workflow更smooth。
最后建议,美国学CS方向的朋友,拿着opt能苟多久苟多久,不建议回国。能中h1b是大喜,就算3年opt用完了如果在稍微有点国际业务的厂也能申请调去其他国家分部,如果是加拿大就更爽,然后继续抽签。祝大家都能获得work life balance。

很多人并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
自己想要什么和需要什么是两回事,但要能分清需要对自己的性格,生活,职业发展以及大环境有着极深的了解,并且也因此学会对生活妥协。
为什么是两回事?
举个例子,有个青年说自己要做投行。这是他想要的。但是他撑不了加班996,所以他需要的是一份加班不厉害的职业。也因此,投行显然不行。可是他硬上了,挤进投行。半年后因为实在受不了加班,身体吃不消,选择离职。
半年的投行履历,无法承受加班,青年发现他再也无法在投行圈,甚至 混,于是改行。
其实这种弯路在一开始就能避免,只要他真的脚踏实地地审视自己的心理和生理条件和投行的环境。
放到留学生回国这个问题。很多留学生以为自己想要的是:
1,在母国工作,离 进,离父母近,自己能适应。
2,不做凤尾做鸡头。靠自己海外背景能在国内听上去响当。
而实际留学生需要的是:
A,钱,至少和留在海外的同学比不会差太多。
B,和国内没留过学的社雄比不落下风。
C,一个适合自己职业观和社会观的环境。
很多留学生看不到ABC,只觉得自己有12就够了,于是回国后发现一些问题:
AA,初始工资大多远比不上海外同级别职位,并且做的事情可能也没海外同级听上去高大上。心里有落差,不住地问自己为什么当时在国外没留下来。
BB,国内“土著”高手如云,自己所谓的海外背景根本不占优势。技能,视野,效率等全面有些落后,甚至引以为傲的语言也不能做到拉开明显差距。开始怀疑自己闪闪发光的文凭到底能给自己什么底气。
CC,在自己塑造职业观和社会观的初期选择出国,而国外的职业环境和社会环境无形中影响了自己,比如人与人之间的清晰界限感,回国后自己反而不适应了。
解决办法 - 妥协,并在国内重塑自己的职业观和社会观,最后做到融入。但这个妥协是很困难的,因为人留学结束,心理上其实也把学习这件事划上句号,如今回国还要继续卷,继续学和适应,肯定心理上不愿意。
但不愿意也得愿意,世界不围着人的主观意愿而转,所以知道自己适合什么,需要什么,远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重要也实际得多。
和留学生不快乐关系不大,其实是整体上中国人快乐的就相对少。
反正我观察着中国各个阶层的人都比国外(不管是人均6万美金还是3千美金GDP的国家)的对应阶层普遍更不快乐。
国内要是没钱快乐就是不求上进,有钱快乐就是为富不仁。反正很多人看你过的高兴比他自己过的不好还难受。社会气氛就是这样,卖惨变成是一种政治正确。
而社会里不快乐是会传染的
广告其他留学生我不知道,我自己的个人感受是:在国内,大概真的很难做到像在欧美国家这样【按照自己的喜好去规划人生】,【人生不用按部就班】。
国内真的习惯把每个人的人生都框在一个模式里,就是:该上学的时候上学,该结婚就要结婚,该生孩子就要生孩子,别人有的你也得有,别人没做过的你也别去出风头。最好不要打破这个规则,否则身边人的质疑就会一个一个砸下来,即使并没有发生什么真正的问题。
这样不是不好。只是按的部就的班,不是你自己想要的,也没人关心。这就很容易造成不快乐了。
英国留学两年多,光是看看学院里同学的生活模式,我有时候都觉得在【胡搞瞎搞】:
有读完高中出去打几年工再去申请大学的,有大学读一半退学跑出去创业的,有40岁家里俩孩子的不想上班了跑去读硕士的,有恋爱半年后俩人单独跑去把婚结了回来继续分开住的,也有结婚10年也没计划生小孩的......
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自己承受一切责任和后果,只要不损伤别人的利益,没有人会去质疑。外人哪怕多问几句,挨了怼也是活该的。
留学生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待一年,回国可能没啥不适应。但是待久了,真的容易收不回放飞自我的心。

嗯,2002-2014年在 留学了12年,学音乐,钢琴和指挥,我也是国内不多的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德国学的指挥,目前在大学教书。
其实并没有觉得回国不快乐。国内有国内的烦恼,国外也一样。我本来也期望在德国找到自己的位置做自己的事业。但是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就发现了,最好的机会都是给 或者 的,反正轮不到我头上,我教授对我虽然很好,但是他还是把比如比赛的名额给我一个德国师兄,最好这货根本没准备比赛,弃权了。我准备得巨好的 ,考完所有乐团的人和同学都祝贺我时候我得到的结果是没通过,而另外一个准备得一团糟的德国同学通过了。几次比赛也是莫名其妙的,因为我没钱参加那些大师班,我也不认识一些人,所以也就没啥比赛的缘分了,而去 熬着,我也觉得很没劲,起步价我连老婆孩子都养不活,我一个师兄都是第一指挥了,还得到处教学生养家,我也觉得比较郁闷。从这些方面看,我就知道在德国这片地方很难靠自己的努力去拼出自己的事业,说难听点,我就算要当狗,巴结别人,我也巴结咱们自己人,我也不会去巴结洋人。因为洋人再怎么样也不会拿我们当自己人的。
回国当然有代价,起码特别好的音乐会看起来就费劲了,做大学老师的时候学生的水平简直可以把人气个半死,总是得跟 斗智斗勇跟官僚主义一刀切死磕。由于没在国内读过 我基本上在行业圈子里也基本上是透明人,但是好在有几个朋友还帮我介绍些 ,每年做点事情,也没什么不好的。回国最舒服的还是胃,我经常戏称我就去为了口吃的回国的。人一辈子怎么活都是活,能用自己的手艺让家人活的还不错,能培养点学生,让想学专业的学生找到一个学习的路径学点东西,我觉得我就很满足了。
在国内做职业确实也比较尴尬,因为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太多,而且人情确实也是个问题。但是呢,关键时刻还是可以靠本事立足的。我去年就在某个下午4点半接到本地乐团的电话让我去接手晚上7点的演出而且大部分作品我没演过,这种活不夸张的说,也不是谁都能接的,我接了而且扛下了了,虽然这种活不能说有啥质量,因为我知道保证所有基本盘 不出问题就好,我也没法改变我认为不太理想的地方,但是就这也不是谁都行的。所以,我觉得慢慢的总会有人认同我的 ,也会有足够的机会。人活得开心就好。很多 回来不开心就是觉得他和环境格格不入,然后要求高又想做事,就会把自己变成环境里最让人不舒服的那个人。可能因为我是指挥,我本身什么声都发不出来,我只能靠乐团来发音,所以我更倾向让大家心甘情愿的跟我做事,大家心里不痛快,就做不成事。无论环境还是一些职业素养和精神都不是短期能改变的,这点也确实是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起码对这个环境要有足够的理解,从我个人角度来讲,乐团的同事们一个月赚的那些钱远远比不上他们当年投入的时间和 ,所以他们懒散也属于正常,谁都没法要求一个活得很不满意的人能乐观积极的演奏音乐,更何况很多人并没有热爱音乐热爱到可以不吃饭的程度,所以多一分理解,也就多一分幸福。